编者按:北京精准医学学会发起“肿瘤规范化诊疗——肿瘤专家访谈项目”,旨在推动各地肿瘤规范化诊治水平提升,分享最新的实践经验和学科进展。本期访谈中,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树栋教授,介绍mHSPC新型内分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如何提高我国前列腺癌早诊早治水平和患者生存率。
《肿瘤瞭望》:ENZAMET是恩扎卢胺第一个聚焦于mHSPC的Ⅲ期研究,今年的ASCO大会报道了5年随访的数据。这些更新结果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张树栋教授:ENZAMET是NHT治疗mHSPC领域一个比较经典的研究。早在2019年ASCO大会的口头报告中已经报道达到OS阳性结果。2022年ASCO大会进一步更新报道了中位随访68个月的OS结果,结果显示相比于非甾体抗雄激素(NSAA:比卡鲁胺、尼鲁米特或氟他胺),恩扎卢胺组的OS仍未达到(NR vs 73.2个月;HR 0.70,95%CI:0.58~0.84;P<0.0001);5年OS达到67%,相较于对照组提高了10%(67%vs 57%)。在亚组分析的森林图中可见,无论是接受或未接受多西他赛化疗(OS HR分别为0.82和0.60)、低瘤负荷或高瘤负荷患者(OS HR分别为0.54和0.79)均可从恩扎卢胺治疗中获益。
△ENZAMET研究更新的OS生存曲线和亚组分析森林图
ENZAMET研究的OS更新结果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首先,恩扎卢胺用于mHSPC治疗,长期获益显著;恩扎卢胺是目前少数已经有5年OS数据的NHT,而且有将近七成的患者可达到5年生存。其次,无论是低瘤负荷还是高瘤负荷的患者,接受过化疗或没有接受化疗的患者都可以从恩扎卢胺治疗中获益,其获益趋势持久、获益人群广泛。
《肿瘤瞭望》:我国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除了前列腺癌的筛查不足以外,晚期治疗的可及性也不太高。您认为未来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
张树栋教授:我们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可达98%,远远高于我国的69.2%。由于筛查做得较好,欧美国家的初诊前列腺癌中有70%以上为早期疾病,而我国有58%初诊已经是转移性疾病。当然,除了筛查不足导致的早诊早治水平不够以外,我们也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治水平。随着多参数MRI、PSMA-PET以及影像组学技术的发展,前列腺癌的诊断趋于精准化,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判断预后和治疗决策。目前,ISUP分级是国际上常用的前列腺癌预后判断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筛选出哪些需要即刻治疗、哪些需要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未来需要开发更多预后工具,尤其是适合中国患者的、融合一些新型分子标志物的预后工具。
其次,在前列腺癌外科治疗方面,我们要进一步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1905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Hugh H.Young教授开展了人类第一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2000年,美国FDA批准第一台机器人手术系统;而我们国家在两三年后才开始开展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近几年来,国内机器人手术在逐渐增加,可显著缩短前列腺癌手术的学习曲线;但目前全国仅有几百台设备,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地级市等地方医院尚未普及机器人手术。未来需要加强机器人手术技术的培训。这也是国家正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联体的意义所在。
第三,需要推广多学科团队(MDT)协作的诊疗模式。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包括穿刺活检、手术、放疗、化疗、核素治疗等,涉及泌尿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超声科、病理科、放疗科、核医学科等多个科室,需要通过MDT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决策和管理。临床中,前列腺癌患者对MDT团队的群策群力更加信赖,治疗依从性更好,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更长久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肿瘤瞭望》:我们仍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来提高我国的前列腺癌筛查、早诊早治水平?
张树栋教授:如前所述,我国有近六成的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经发生转移;而且前列腺癌的整体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GLOBOCAN数据,2020年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达11.5万,远超膀胱癌的8.6万和肾癌的7.3万。我在医学院学习的时候,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其实是三大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中最低的,在教科书中的讲解也只有简短的一两页版面。这些年来能够看到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显著上升。遗憾的是,虽然发病率增加明显,但我们的早期癌症筛查比例并没有显著提升。未来可通过以下方面来加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
首先,我们仍需要强调以直肠指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为基础的筛查策略,这是当前指南推荐的常规筛查手段,比较经济、简便。目前,很多体检中心都已经将PSA作为男性前列腺癌的筛查项目,当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筛查的问题,个别体检中心甚至给二三十岁的男性推荐PSA检测。我们推荐对于年龄>50岁的男性,以及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进行常规PSA筛查。
第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癌主动筛查的意识。例如,北医三院地处高校、研究院所密集的中关村地区,许多老教师、老教授的文化层次比较高,主动筛查的意识比较高;但如果到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则很难实现大范围的早诊早筛。这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健康宣传,以及为一些高危人群提供必要的筛查服务。
第三,我们需要开发更多有应用和推广价值的筛查工具,除了PSA和直肠指诊以外,MRI、前列腺健康指数(PHI)等也可用于前列腺癌筛查,尽管并未作为常规筛查手段来推荐,但可用于部分人群的补充筛查手段。此外,像前述PSMA-PET等新型影像学诊断技术对疾病精准分期、监测有重要作用;而液体活检技术(如ctDNA、cfDNA、CTC)也能够推动前列腺癌的早诊早治水平,可用于PSA灰区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的辅助诊断、主动监测(AS)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随访等,帮助患者提前发现疾病进展、及时接受治疗,但这些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
张树栋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维也纳医科大学博士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Clinical Fellow
Mayo Clinic、Cleveland Clinic、John Hopkins、MD Anderson癌症中心、UCSF、USC、英国Guy’s、Royal Marsden等多家医院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CUA)微创学组委员(11、12届)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CACA-GU)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CUA青年委员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BJUI》中文版等多种期刊编委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IF:34.915)、《iMeta》等SCI杂志青年编委
《Journal of endourology》、《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等10余种国际、国内杂志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卫健委、校院级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
近5年发表第一或通讯(共同)作者SCI论著20余篇,总IF150余分,单篇IF:32.086。
获世界华人泌尿学会“Rising Star Award”、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医三院创新转化大赛二等奖、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岗位能手、北医三院优秀青年医师、中国名医百强榜前列腺肿瘤Top10等。
参编、参译《吴阶平泌尿外科学》等专著、教材10余部,执笔与参编指南及共识7部。
擅长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疑难复杂肿瘤手术,在CUA全国年会、微创年会及各省市学术年会中多次受邀手术演示。
特别鸣谢:北京安斯泰来医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