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JNCCN丨导管原位癌治疗后,如何更有效的监测第二次乳腺癌?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8/8 11:32:40  浏览量:277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近期,一项研究分析了不同监测方案(患者自行发现、医生发现或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第二次乳腺癌的比例[4],本刊特别总结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编者按: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乳腺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在临床、影像、组织形态及基因改变上均具有异质性,有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1];并且超过20%的DCIS患者在初诊后10年内会出现同侧乳房第二肿瘤[2,3]。因而如何监测并早期发现第二次乳腺癌,是改善这部分患者预后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期,一项研究分析了不同监测方案(患者自行发现、医生发现或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第二次乳腺癌的比例[4],本刊特别总结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研究背景
 
导管原位癌(DCIS)占新诊断乳腺癌的25%[2],绝大多数(估计>97%)患者经治后生存良好;然而超过20%的DCIS患者在初诊后10年内会出现同侧乳房第二肿瘤,其中一半具有侵袭性[2,3];并且这部分患者的对侧侵袭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因而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指南)进行了针对性推荐[5],以降低DCIS患者复发和第二肿瘤风险。此外,早期研究显示临床乳房检查(CBEs)只能检测到15%的复发[6-8],而且还没有当代的大型系列研究描述DCIS患者复发或第二次乳腺癌的检测方式。
 
方法
 
这项研究进行了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期间被诊断和治疗的18岁及以上、单侧DCIS、随访至少10年的女性患者。纳入的患者随访时间至少5年,其中62%的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0年。在随访期内,那些在任何部位(包括双侧乳房、胸壁、腋窝淋巴结或远处部位)发展出DCIS和/或侵袭性肿瘤的患者被识别出来,并使用“第二次乳腺癌”这个术语描述该亚组。
 
对于这些患者,研究者进行病历复查以记录第二肿瘤部位(局部或区域性乳房或淋巴结,远处转移)、类型和检测方法。检测方法被归类为患者自行发现(通过可触及的肿块、乳头变化、皮肤变化或其他),由医生发现(由初级保健医生、外科肿瘤学家、患者护理提供者或医学肿瘤学家),或通过影像学发现(乳房X线摄影、MRI、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手段)。
 
结果
 
研究共纳入155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初次被诊断为DCIS时的中位年龄为59岁。所有患者至少接受了5年随访,62.1%(n=962)的患者随访时间≥10年;在出现与未出现第二次乳腺癌的患者之间,10年随访时间的患者比例相似(分别为62.6%和62.0%)。在随访期间,11.5%(n=179)的女性出现第二次乳腺癌;其中超重比例更高(出现第二次乳腺癌vs未出现第二次乳腺癌:34.1%vs 31.6%),肥胖比例也更高(39.1%vs 31.7%),而体重正常比则较低(25.7%vs 36.0%)。随访期间有11.3%(n=175)的患者完成了基因检测,其中160例出现第二次乳腺癌,相比之下仅有15例未出现第二次乳腺癌。此外,存在第二次乳腺癌的患者病理性变异较高(3.4%vs 0.6%)。
 
 
初次DCIS
 
82.6%(n=1,280)的初次DCIS通过乳腺癌筛查发现,15.8%(n=245)通过乳腺癌诊断确认,“其他”方法占1.6%(n=25)。肿瘤分级为低/中级的占60.2%(n=934),高级的占39.7%(n=616)。初次DCIS的ER状态在98.0%(n=1,519)患者中已知,出现第二次乳腺癌和未出现第二次乳腺癌的ER阳性比例分别为80.4%和81.6%。初次DCIS的手术治疗(无论是否同时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包括75.0%(n=1,162)的保乳手术,21.1%(n=327)的单侧乳房切除术和3.9%(n=61)的双侧乳房切除术。出现第二次乳腺癌的女性更有可能接受保乳手术(82.3%vs 74.0%),而较少接受单侧乳房切除术(15.6%vs 21.8%)或双侧乳房切除术(1.7%vs 4.2%)。出现第二次乳腺癌的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可能性较小(17.3%vs 29.7%),接受放疗的可能性也较小(40.2%vs 44.9%)。
 
 
第二次乳腺癌
 
监测期间,共识别出179例(11.5%)第二乳腺癌,诊断的中位时间为57个月。43.0%(n=77)的第二次乳腺癌发生在同侧,54.8%(n=98)发生在对侧,2.2%(n=4)的患者出现了远处转移。96.6%(n=173)的患者表现为局部区域性疾病,其中1.1%(n=2)为局部区域性疾病伴远处转移,2.2%(n=4)为远处转移。从组织学上看,61.5%(n=110)的第二次乳腺癌为侵袭性,36.3%(n=65)为DCIS,2.2%(n=4)为乳房佩吉特病。74.3%(n=133)的第二次乳腺癌通过影像学检测发现。其中,99.2%(n=132)通过乳腺X线检查发现,0.6%(n=1)是通过乳腺MRI发现(这位患者在第二次乳腺癌诊断前1年内进行了乳腺X线检查)。
 
 
共36例(20.1%)第二次乳腺癌由患者自行发现。其中,52.8%(n=19)表现为可触及肿块,25%(n=9)出现乳头变化,8.3%(n=3)皮肤出现变化,13.9%(n=5)出现其他症状(与转移性疾病疼痛相关)。共有2.2%(n=4)的第二次乳腺癌是由医生检测发现,分别由成人/家庭医学、外科肿瘤学、肿瘤患者服务和妇科专家各检测到1例。其中3名患者在诊断后1年内进行了乳腺X线检查。3.4%(n=6)的第二次乳腺癌在整形外科偶然发现。
 
 
在出现第二次乳腺癌的女性中,无论是接受过肿块切除手术、肿块切除加放疗还是双侧乳房切除术的患者,同侧和对侧第二乳腺癌比例相似。而最初接受单侧乳房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更高比例出现对侧而非同侧的第二次乳腺癌(75.0%vs 14.3%)。此外,接受初始DCIS治疗并接受了内分泌治疗的患者中,更高比例患有对侧而非同侧第二乳腺癌(61.3%vs 38.7%)。在对侧第二乳腺癌中,通过影像学检查(57.9%vs 42.1%)或临床检查(75.0%vs 25.0%)发现的比例较高。同侧和对侧第二乳腺癌的患者自行发现的比例相似(分别为44.4%和38.9%)。
 
生存状态
 
在179名出现第二次乳腺癌的女性中,155名(86.7%)在研究结束时仍然存活,4名(2.2%)因乳腺癌相关原因死亡,20名(11.2%)因其他原因死亡。
 
讨论
 
这项研究是首批分析第二次乳腺癌的多种检测方案(影像学、患者报告和身体检查)的研究之一。研究发现,临床乳房检查(CBE)检测到的第二乳腺癌比例较低(2%);而多数(94.4%)第二次乳腺癌通过影像学或患者报告症状发现。这也与多项研究相符[6,9],这些研究表明,30%~40%的局部区域复发和新发对侧乳腺癌通过乳房自我检查发现;这也为远程医疗提供了机会。研究发现3.4%的第二乳腺癌在整形手术过程中偶然发现;这也强调了标本位置、彻底病理学审查以及确保患者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性。
 
研究人群中,第二次乳腺癌43.0%发生在同侧,54.8%发生在对侧,2.2%(n=4)的患者表现为远处转移。DCIS治疗后的同侧与对侧第二乳腺癌的比例因治疗而异,也可能受到队列其他特征影响(如年龄和家族史)。此外,估计值也会受到DCIS治疗演变的影响,包括治疗协议的标准化、制定治疗计划时的肿瘤分级、遗传咨询的可获得性、更准确的病理学审查以及手术切除时对边缘的重视程度。
 
由于是回顾性研究,因而可能会受到选择偏差或混杂因素的影响。未来应采用前瞻性设计,例如对通过3种不同模式检测出的第二次乳腺癌患者比例进行时间事件分析。虽然可能排除了发生早期事件的患者,但既往数据表明,在癌症诊断后的5年内退出率很低。
 
结论
 
在这项中位随访时间为10年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94.4%的第二次乳腺癌是通过乳腺X线检查或患者报告症状发现,只有2.2%的第二次乳腺癌通过常规临床乳腺检查发现。
 
参考文献
 
1.《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编写组.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中华病理学杂志,2022,51(09):812-818.
 
2.Virnig BA,Tuttle TM,Shamliyan T,et al.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cidence,treatment,and outcomes.J Natl Cancer Inst 2010;102:170–178.
 
3.Wapnir IL,Dignam JJ,Fisher B,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invasive ipsilateral breast tumor recurrences after lumpectomy in NSABP B-17 and B-24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for DCIS.J Natl Cancer Inst 2011;103:478–488.
 
4.Waites B T,Lyon L,Kuehner G,et al.Mode of Detection of Second Breast Cancer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veillance After Treatment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2023,22(1).
 
5.Gradishar WJ,Moran MS,Abraham J,et al.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Breast Cancer.Version 4.2023.Accessed April 18,2023.To view the most recent version,visit https://www.nccn.org
 
6.Montgomery DA,Krupa K,Cooke TG.Follow-up in breast cancer:does routine clinical examination improve outcom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Br J Cancer 2007;97:1632–1641.
 
7.Montgomery DA,Krupa K,Jack WJ,et al.Changing pattern of the detection of locoregional relapse in breast cancer:the Edinburgh experience.Br J Cancer 2007;96:1802–1807.
 
8.van der Sangen MJ,van de Poll-Franse LV,Roumen RM,et al.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local recurrence more than five years after breast conservation therapy for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Eur J Surg Oncol 2006;32:34–38.
 
9.Tun SM,Alluri S,Rastegar V,et al.Mode of detection of second events in routine surveillance of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patients.Clin Breast Cancer 2022;22:e818–824.
 
CN-20240731-00002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