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WCLC)世界肺癌大会>正文

[WCLC精彩报告]早期肺癌的精准医疗——来自中国的努力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6/12/22 16:45:19  浏览量:2642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肺癌已成为全世界恶性肿瘤中的“第一杀手”,筛查和早期诊断成为防治的关键。

   编者按:肺癌已成为全世界恶性肿瘤中的“第一杀手”,筛查和早期诊断成为防治的关键。在日前召开的第17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就中国肺癌早期筛查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精彩的汇报,现将内容整理如下,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中国肺癌流行病学现状
 
  近10年内中国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长迅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癌肿。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早期肺癌诊断率相对较低,而肺癌的早诊早治又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关键,因此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已经成为肺癌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与西方肺癌人群不同,中国的肺癌患者中不吸烟的女性腺癌更多见,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如严重空气污染、挥发性烹饪油、肺结核等暴露史也与西方国家有差异,因此,中国学者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致力于制定并推进多个适合中国临床实践的肺癌筛查或早期诊断的指南与共识。

  中国肺癌早期筛查技术的新进展
 
  低剂量螺旋CT(LDCT)技术日趋成熟,是最有效的肺癌筛查手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医科院肿瘤医院分别发表的两项大样本回顾性肺癌筛查研究提示,肺癌检出率在基于NLST或 I-ELCAP所定义的肺癌危险因素的不同分层中并无统计学差异,肺癌筛查时应重视有被动吸烟暴露史的≥40岁女性的筛查。目前国内有多个前瞻性、随机、对照、大样本的高危人群肺癌筛查研究正在进行,这将会回答中国肺癌高危人群遴选方法和筛查路径等问题,期待这些研究的结果为提高中国早期肺癌的诊断率提供更多的依据。
 
  液体活检在晚期NSCLC指导药物选择、耐药机制探索、疗效监测等领域已有广泛研究,中国学者也在液体活检应用于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中不断探索。尽管单一的传统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早期筛查方面敏感度有所欠缺,但研究显示,若选择并组合多个肺癌标志物并优化诊断界限值,针对于高危人群及出现疑似肺癌症状的患者进行筛查能显著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由白春学教授发起的中国肺癌标志物谱多中心临床研究(LCBP)通过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谱和 CT 筛查,可有效提高早期筛查的效率,避免 CT 筛查的假阳性,并降低因延误诊断增加的医疗成本。外周血七种肺癌特异性自身抗体谱诊断肺癌敏感度在60%左右,并且与疾病分期无关,如果联合CT扫描结果,肺癌的诊断正确率在90%以上。循环肿瘤细胞(CTCs)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项研究报告证实其在肺癌转移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个体化治疗及探索肿瘤转移机制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多种CTCs的高速、高回收率、高纯度的分选富集技术正在研究并逐步成熟,如微流控芯片技术、叶酸受体靶向扩增技术等,应用前景广阔。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被应用于医疗领域。对肺结节影像信息进行自动化高通量的提取数据和定量分析,可以提供远超传统影像学检查所带来的诊断信息,并通过云端建立以患者信息为中心,医学影像存储传输系统和移动端医患互动等内容的物联网医学,将有助于实现医药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在肺癌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影像学技术仍然是发现肺结节最好的方法,但不是诊断的金标准。分子生物标记物与影像学两种技术手段共同推动肺癌筛查,是未来中国肺癌领域的发展方向。放射组学、液体活检等新技术通过检测肺癌自身抗体等分子生物标记物筛选出高危人群,可以提高筛查效率与收益。CAALC / CSCO作为重要的学术平台,致力于建设适合国情的精准筛查策略与路径,期待将来在肺癌的早期筛查方面再创佳绩。

版面编辑:朱亚男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WCLC 丨肺癌丨胡洁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