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浙江省第三届钱江乳腺病峰会于2018年10月12-13日在杭州百瑞运河大饭店隆重召开。国内乳腺病相关专业知名中、西医大咖齐聚一堂,就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治热点、难点问题和最新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和探讨。浙江省人民医院倪超博士在大会现场接受《肿瘤瞭望》采访,介绍复发风险与内分泌治疗策略的选择。
倪超教授
《肿瘤瞭望》:HR+早期乳腺癌患者主要有哪些复发风险特征?
倪超教授:乳腺癌在中国是很重要的病种,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第一,死亡率第五。其中70~80%是HR+。初诊患者中,虽然绝大多数是早期乳腺癌,但复发风险仍长期存在。美国SEER数据库显示,复发风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复发高峰在前五年,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远处复发事件高达75%。5年内分泌治疗后,随访显示年死亡率保持稳定,说明长期复发风险持续存在。去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一篇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临床较低危,如T1-T2、N0的患者,远期的远处复发风险仍高22%,而对于临床较高危,如N2的患者,远期的远处复发风险高达52%,且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总的来看,即使是中低危患者也长期存在20-30%远处复发风险。1/3的患者五年后仍然存在远期复发风险。因此要综合评估乳腺癌患者的近期和远期复发风险。
《肿瘤瞭望》:结合国内外研究,可以总结出哪些危险因素,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
倪超教授:复发风险包括近期复发风险和远期复发风险。近期复发风险评估主要参照临床病理特征,如T,N,HER-2,Ki 67这些指标。最经典的是St.Gallen的风险评估分层。另外还有多基因检测,如OncotypeDxRS评分(2018年ASCO更新了九年数据,目前唯一的多基因检测前瞻性研究),对低危患者是否需要化疗有很好的预测价值。远期复发风险评估,完全参照临床特征较困难;虽然研究发现,T和N是决定性因素。CTS 5的预测价值仍不够理想。PAM 50 (transATAC)和BCI 都证实对远期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总体来看,每种基因检测的特点不同,Cut off值也不同,患者的近期和远期复发风险的评估,还是需要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这些多基因检测数据综合考量。
《肿瘤瞭望》:复发风险对您的临床决策有什么影响?
倪超教授:复发风险的评估对治疗决策的制定至关重要。对较高危的患者一定要做到强效起始。绝经后HR+的患者,一线治疗首选五年 AI,主要是基于三项大型的研究,BIG1-98,ATAC和TEAM。其中BIG1-98和ATAC研究入组人群比较相似,但只有BIG1-98来曲唑获得了OS的获益。FATA-GIM3,60个月随访提示,三个AI在疗效上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但来曲唑5年的OS有绝对值的获益。此外,FACE研究,虽然因为随访事件不足而提前终止,但是两者在DFS上也有2%的绝对差异,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也值得重视。因此临床高危的患者要做到强效起始。高危的患者还可以延长内分泌治疗,MA17、MA17R都有一定的依据,延长治疗改善患者的DFS,降低远处复发风险。
《肿瘤瞭望》:对于年轻乳腺癌的复发风险,您是怎么看的呢?
倪超教授:年轻乳腺癌是近几年的热点议题。对于年轻乳腺癌的定义,大部分研究认为应该是40岁或35岁以下的患者。但很多发表的Meta分析显示,年龄本身并不是一个高危因素,而是因为年轻的患者中高危患者的比例比较高,所以年轻患者的愈后相对较差。对于这些年轻患者,如果说是高危的患者,更要做到强效起始和强化治疗。去年SABCS更新的SOFT&TEXT研究的八年数据,提示了OFS+TAM,相比TAM全线获益,不论是化疗或非化疗的患者都有DFS的提高,OFS+TAM还有OS的获益。在SOFT&TEXT的联合分析中,还发现OFS+AI比OFS+TAM获益更显著。因此,我认为对于年轻的高危患者,内分泌治疗如果用到OFS的话,还是建议联用AI。
专家简介
倪超博士
浙江省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主治医师,浙江大学肿瘤学博士,浙江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于英国Royal Free Hospital 进修乳腺整形技术,获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主要从事乳腺及甲状腺良恶性疾病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研究方向主要为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机制,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及乳腺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主持/主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