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新“淋”视角丨张薇教授:BTK抑制剂相关房颤及其管理策略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3/16 10:40:13  浏览量:761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心房颤动是一种室上性心律失常,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不仅会对于心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还会显著增加脑卒中的风险,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和死因[1]。此外,房颤往往会伴随心房体积增大、心房壁变薄等结构变化[2],即“心房纤维化及结构重构”,而这属于不可逆性改变。因此,房颤的危害性不容小觑。随着BTK抑制剂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BTK抑制剂相关的房颤备受临床关注。那么,BTK抑制剂相关的房颤的发生机制有哪些?如何正确管理房颤?本期《新“淋”视角》栏目特别邀请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张薇教授进行答疑解惑。

《肿瘤瞭望》:BTK抑制剂是当前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重要药物之一,但BTK抑制剂治疗相关的房颤不良事件在临床上较为关注。那么,BTK抑制剂引起房颤的机制主要有哪些?不同BTK抑制剂导致房颤的发生率如何?


张薇教授:目前,关于BTK抑制剂导致房颤发生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已有研究显示[3,4],正常的心肌细胞上除了表达BTK之外,还表达TEC、EGFR和BMX等其它靶点。临床上,第一代 BTK抑制剂因激酶选择性差,除了抑制BTK靶点外,还会抑制TEC、EGFR及BMX这些与心脏毒性相关的激酶,产生脱靶效应,增加了患者治疗中发生房颤的风险。


不同的BTK抑制剂对这些激酶的抑制活性不同。体外研究的数据(详见图1)显示:奥布替尼对于除BTK靶点以外的其他靶点抑制活性低,因此理论上,房颤这一类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会比其他BTK抑制剂低。
 

图1. 不同BTKi抑制不同激酶的IC50

目前国内已有3款BTK抑制剂上市,包括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临床上不同BTK抑制剂所导致的房颤发生率不同。一项研究[3]对接受伊布替尼治疗的2166例患者(来自于16项研究)进行长期随访和系统分析发现,伊布替尼治疗相关的房颤发生率达到了8.15%。另外,Preetesh Jain教授等在2020年ASH大会上报道[5],应用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IR)治疗老年、既往未经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n=50),其结果显示: ①IR方案的房颤发生率高达34%,并且3~4级房颤达到了2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生房颤的MCL患者(n=17)中,其客观缓解率(ORR)及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76%和47%,低于未发生房颤患者(n=33)的97%和70%,这提示着房颤的发生可能会对老年初治MCL患者的治疗缓解率带来不利影响。②中位随访36.2个月发现,较之于未达到CR的MCL患者,达到CR的患者具有延长PFS和OS的趋势。

对于奥布替尼的房颤发生率,今年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上abstract 1140[6]针对5项有关奥布替尼单药治疗的266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了安全性汇总分析。结果显示,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1级的一过性房颤,无≥3级的房颤事件(详见图2)。
 

图2. 各类BTK抑制剂特定不良事件发生率


《肿瘤瞭望》: 请问临床上如何正确预防和管理BTK抑制剂相关性房颤?


张薇教授:首先,在BTK抑制剂相关性房颤的预防方面,以伊布替尼为例,在开始伊布替尼治疗前应进行房颤风险及易感性的评估,对于高龄(>60岁)、存在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冠心病、心肌肥厚、心衰、甲状腺或肺部疾病的患者而言,其发生BTK抑制剂相关性房颤的风险相对较高,建议采取积极的临床措施来管理相关疾病,从而预防和降低BTK抑制剂相关性房颤的发生。

 
在BTK抑制剂相关房颤的管理方面,建议如下[4]: ①在BTK抑制剂治疗前,推荐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进行临床评估,获取基线数据。 ②对于新发的房颤患者而言,推荐通过多学科(血液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协作进行BTK抑制剂治疗的“风险-获益”评估,若CHA2DS2-VASc评分为0~1分,大部分临床医生推荐继续应用BTK抑制剂;而评分≥2者,需抗凝治疗,同时应考虑停用原有BTK抑制剂直至房颤控制或停止再用安全性更好的BTK抑制剂或其它替代治疗。③在房颤心室率控制方面,推荐将β-受体抑制剂倍他乐克作为首选,其应用地位优于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细胞色素酶CYP3A4抑制剂)或胺碘酮(对P糖蛋白有影响)。④抗凝治疗方面,推荐给予阿哌沙班或依诺肝素(PLT应>50×109/L),国内阿哌沙班尚未上市,临床上可以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替代,应尽量避免同时应用维生素K1拮抗剂。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BTK抑制剂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地位愈发重要,传统BTK抑制剂因激酶选择性差,有较高的房颤发生率,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合并房颤高危因素的患者。而新型BTK抑制剂(如奥布替尼)具有最佳激酶选择性,房颤发生率极低,脱靶效应少,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出了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奥布替尼的问世无疑为我们展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 Gutierrez C, Blanchard D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m Fam Physician. 2016;94(6):442-452

2. 黄磊,张飞. 心房重构与心房纤颤的病理学机制研究进展.生命科学研究. 2015;19(2):185-188.
3. Sarju Ganatra,Ajay Sharma, et al. Ibrutinib-Associated Atrial Fibrillation. 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2018;4(12):1491-1500
4. Andrew Lipsky,Nicole Lamanna.Managing toxicities of 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Hematology 2020 | ASH Education Program.
5.Preetesh Jain et al. 2020 ASH abstract 2042.
6. Yuqin Song, et al. 2020ASH abstract1140.


专家简历

张薇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血液科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老年淋巴瘤学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血液疾病专家委员会秘书 

主要擅长淋巴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要参与主持多项面上、首都特色、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撰写SCI及核心期刊杂志50余篇,参与编写《淋巴瘤》《协和血液病学》等著作。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心房颤动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