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肿瘤药物治疗的进步主要在于新型药物的开发以及已有药物的不断更新迭代。BTK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其出现改变了淋巴瘤的治疗格局,如何在现有BTK抑制剂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值得更多的探索与研究。为此,【肿瘤瞭望】特别开辟《新“淋”视角》特别栏目,邀请全国来自血液科和肿瘤科的多位专家进行系列访谈。
近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上市,奥布替尼快速获得专家认可的原因何在?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黄慧强教授和王潇潇教授,二位教授从奥布替尼的药物分子结构、PK/PD特性、以及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数据出发,详细阐述了奥布替尼的良好疗效与更好的安全性。
王潇潇教授:BTK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淋巴瘤的治疗格局,目前世界范围内获批的BTK抑制剂有5种,在中国获批的BTK抑制剂有3种,即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对临床医生而言,在治疗适应症许可的前提下,选择何种BTK抑制剂进行治疗主要会考虑两方面问题,即药物疗效和毒副反应,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有保证的药物肯定是优选。
国内最早上市的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和后续上市的国产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均存在因脱靶效应带来的毒副反应,如皮疹、腹泻、房颤和出血等,导致部分患者无法持续治疗。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则通过分子改构,提高激酶选择性,降低了脱靶效应,现有临床研究不但显示了其良好的疗效,同时也显示出与药物设计相符的良好安全性,因此对于多数需长期服药治疗的淋巴瘤患者而言,奥布替尼有望成为更好的治疗选择。
王潇潇教授:奥布替尼与其他已经上市的BTK抑制剂相比,在分子结构上有以下不同:第一,单环母核结构,减少H键位点;第二,调整药物疏水基团与共价受体部位的相互空间位置,形成更小的空间夹角;第三,消除手性中心,减少空间构象。
传统BTK抑制剂产生脱靶作用的其他激酶(如TEC、BMX、ITK、EGFR等)在序列上与BTK激酶都比较相近,并且在ATP结合位点都有相同的半胱氨酸残基,如果药物选择性不够强,更容易出现脱靶效应,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奥布替尼通过上述分子结构的优化,使得药物的三维结构与BTK活性中心更匹配,从而更好地实现对BTK激酶的选择性抑制,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也明显减少了脱靶效应带来的不良反应,这一点在基础研究中得到证实,如奥布替尼抑制EGFR、ITK等激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明显高于其他BTK抑制剂,这意味着其脱靶效应明显低于其他BTK抑制剂,所以安全性更好。基础研究结果也由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如2020年ASH会议上发布的一项有关奥布替尼单药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汇总分析显示,266例患者中仅1例报告了1次一过性1级房颤,无≥3级房颤,其他脱靶效应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腹泻等,发生率也很低[1]。
传统BTK抑制剂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导致治疗中断的副作用主要是出血和房颤,基础研究显示正常血小板上同时表达BTK和TEC二种激酶,均参与胶原诱导的血小板活化促进凝血,单独BTK缺失可通过TEC进行功能代偿[2]。由于传统BTK抑制剂的脱靶效应导致对BTK和TEC的同时抑制,从而影响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提高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正常心肌细胞上除表达BTK之外,还表达 EGFR和BMX,因此在使用传统BTK抑制剂时其脱靶效应也会抑制心肌细胞上的BMX和EGFR[3,4],因此带来房颤副反应。分子改构后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对BTK之外的其他激酶,尤其是EGFR和BMX的IC50非常高,因此脱靶抑制TEC、EGFR和BMX的作用更小,从而降低出血和房颤事件的发生。
结构特点、特殊的制剂技术、良好PK/PD特性是奥布替尼良好疗效的保证
王潇潇教授:分子结构上的优化使得奥布替尼更好地实现了对BTK激酶的选择性抑制,是其实现良好疗效的第一个保证;奥布替尼使用了固体分散体制剂专利技术,使得药物在体内溶解速度更快,吸收速度更快,生物利用度更高。与其他BTK抑制剂相比,奥布替尼使用剂量最小,但达峰浓度非常高,达峰时间最快,只有2.5个小时,从而保证了药物使用时个体差异较小,体内有效药物浓度更稳定,这是奥布替尼实现良好疗效的第二个保证。I期药代动力学研究还显示奥布替尼可对BTK完全稳定持续24小时占有(>99.6%),而其他BTK抑制剂给药后4-24小时的BTK靶点占有率下降,而且个体间差异较大,这是奥布替尼实现良好疗效的第三个保证。
黄慧强教授:2020年12月25日诺诚健华公司的奥布替尼在中国上市,自此在中国乃至未来在全世界又多了一个优秀的BTK抑制剂,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奥布替尼具有较好的后发优势,与传统BTK抑制剂相比,进行了合理的分子结构优化,使其与BTK的结合更持久、更稳定、特异性更高、脱靶效应更小,因此安全性更好。此外奥布替尼的生物利用度高,其PD/PK参数更优,使得患者一天一次口服就能达到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Kinome Scan检测结果显示,在400余个激酶靶点中,奥布替尼只对BTK激酶有>90%的明显抑制作用,对其它激酶并无明显抑制作用,这是奥布替尼良好安全性的基础。更重要的是2020ASH会议上奥布替尼三个临床研究资料的更新,均进一步来表明了奥布替尼的优越性,不仅是疗效优秀,CR率高,安全性同样优秀,大家关注的BTK抑制剂副反应如房颤、出血、腹泻等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鉴于奥布替尼的良好疗效与突出的安全性,我个人非常期待奥布替尼在未来的研究中,尤其是联合治疗的研究中,能够做出更好的数据,从而造福广大的淋巴瘤患者。
1. Yuqin Song, et al. 2020ASH. Abstract 1140.2. Chen J, Kinoshita T, Gururaja T, et al. The effect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 inhibitors on collagen-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BTK, and tyrosine kinase expresse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EC). Eur J Haematol. 2018;10.1111/ejh.13148. doi:10.1111/ejh.131483. McMullen JR, Boey EJ, Ooi JY, Seymour JF, Keating MJ, Tam CS. Ibrutinib increases the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potentially through inhibition of cardiac PI3K-Akt signaling. Blood. 2014;124(25):3829-3830. doi:10.1182/blood-2014-10-6042724. Lipsky A, Lamanna N. Managing toxicities of 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20;2020(1):336-345. doi:10.1182/hematology.2020000118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大内科副主任
中国老年健康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淋巴瘤专业组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血液病理科访问学者(2014-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