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大咖巅峰对话,共谋患者获益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国际交流会亮点回顾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4/10 14:27:36  浏览量:389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为了推动甲状腺癌领域的中外学术交流,提高多学科诊疗及患者管理水平,北京健康促进会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学分会联合多方力量,于3月28日晚召开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国际交流会。此次大会汇聚了数十位国内外甲状腺领域多学科知名专家,围绕分化型甲状腺癌国内外临床诊疗的现状、靶向治疗的热点及新辅助治疗展开深入讨论,通过多学科的交流与碰撞,共同探寻破局之道。此次会议的举办,将为甲状腺癌的诊疗带来新的启示和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

编者按:为了推动甲状腺癌领域的中外学术交流,提高多学科诊疗及患者管理水平,北京健康促进会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学分会联合多方力量,于3月28日晚召开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国际交流会。此次大会汇聚了数十位国内外甲状腺领域多学科知名专家,围绕分化型甲状腺癌国内外临床诊疗的现状、靶向治疗的热点及新辅助治疗展开深入讨论,通过多学科的交流与碰撞,共同探寻破局之道。此次会议的举办,将为甲状腺癌的诊疗带来新的启示和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立波教授的主持下,本次交流会正式拉开帷幕。会议伊始,陈立波教授首先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房居高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Sidney Kimmel癌症中心的Marcia Simpson Brose教授致开场辞。
 
 
房居高教授表示,此次会议旨在建立学术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讨论创新治疗方案,并促进国内外甲状腺癌领域医疗专业人士的交流。会议由多个学术机构共同发起,也很荣幸邀请到美国专家Brose教授参与。房教授强调学术交流对提升患者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并期待本次会议能取得成功,为未来合作与知识分享奠定基础。
 
 
Brose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很高兴与大家分享关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靶向治疗药物的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她认为在DTC治疗药物选择方面,需要多维度考虑使用时机、给药方式以及即将出现的新变化。能够参与甲状腺领域的众多研究,对她而言是医生职业生涯的宝贵体验,并期待与大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全体专家合影)
 
01
RAIR-DTC治疗策略的优化
 
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首先围绕“中国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现状”进行了主题报告。林教授指出,RAIR-DTC在中国预后相对较差,强调了治疗和管理的重要性。林教授通过对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即将发布的RAIR-DTC诊治共识和管理指南的解读,分享了包括RAIR-DTC识别、规范化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要点。在TKI治疗方面,林教授强调了TKI如仑伐替尼等在RAIR-DTC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随后,林教授分享了TKI治疗的最佳时机、剂量选择以及二线TKI的应用策略,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分层来决定治疗方案。此外,林教授还探讨了TKI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可能性,以及TKI作为RAI复敏剂或再分化治疗的研究进展。最后,林教授强调了在TKI治疗全程中管理不良事件的重要性,并建议利用核医学分子成像来早期识别药物治疗反应。
 
 
随后,Brose教授就“RAIR-DTC的一线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享。
 
 
Brose教授首先对原研仑伐替尼SELECT研究和索拉非尼DECISION研究进行了详细比较,包括疗效及不良事件数据。Brose教授提到,在美国大多数医生选择仑伐替尼作为RAIR-DTC的一线治疗,原因在于其对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改善。在平衡治疗利弊方面,Brose教授指出,对于未经治疗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更加重视治疗过程的管理,密切监测关键指标的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和护理。最后,她讨论了选择治疗时机的因素,包括患者症状、肿瘤负担、位置和疾病进展速度,强调在症状出现前、肿瘤负担适中时尽早给予治疗的重要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曹卫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蕤教授、天津肿瘤医院空港医院戴东教授参与了本环节的讨论。曹卫教授与Brose教授深入探讨了仑伐替尼和索拉非尼在再分化治疗中的应用问题。黄蕤教授着重关注了这两种药物的耐受性情况,并与Brose教授就如何有效管理患者的不良反应展开了讨论。戴东教授则向Brose教授询问了关于RAIR-DTC患者开始使用仑伐替尼等靶向治疗的最佳时机,并分享了正在进行的一项关于仑伐替尼联合碘治疗的临床试验。
 
 
02
从实验室到临床:核心证据、数据和临床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卓颖教授主持开启了本环节的第二部分的学术分享。Brose教授围绕仑伐替尼在RAIR-DTC治疗中的剂量选择和患者管理进行了深入讲解。
 
 
她指出,仑伐替尼足够剂量(24 mg)起始能更早且更有效地治疗患者。双盲研究显示,24 mg起始剂量组的客观缓解率(ORR)高于18 mg起始剂量组(57.3%vs.40.3%;OR 0.5)。在不良事件方面,三级高血压风险可通过提前降压进行干预。此外,她还详细阐述了患者在接受仑伐替尼治疗前后的准备与监测工作,包括血压管理、营养指导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她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治疗。
 
 
王卓颖教授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刘志艳教授、北京同仁医院钟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蕊教授参与了本轮专家讨论。刘志艳教授分享了她在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病理生物标志物和预测因子方面的研究,强调肿瘤特征对预后的影响,并提到BRAF突变、TERT启动子突变等分子病理学特征在甲状腺癌中的重要性。钟琦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挑战的问题,Brose教授认为最关键的挑战是确保患者做好准备并密切关注不良事件的发生。
 
 
高蕊教授对SELECT和DECISION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提出了疑问,即为何没有碘摄取的患者从仑伐替尼和索拉非尼中获益更多;Brose教授认为这可能与疾病遗传特征有关,特别是BRAF突变的存在可能影响放射性碘的摄取,她还强调治疗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放射性碘的摄取,而是由多个治疗步骤共同决定的。王卓颖教授则与Brose教授围绕基因测序Panel的选择展开了讨论,Brose教授推荐使用涵盖多个基因的全面基因测序。
 
 
03
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探索
 
在北京协和医院李小毅教授的主持和介绍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宇教授针对“新辅助治疗的探索”讲题展开了分享。
 
 
首先,王宇教授指出了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治疗难题,特别是手术难度大和R0切除率低的问题,他表示提高R0切除率对于改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接着,王教授介绍了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中国和国际上可用的药物,强调靶向治疗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他进一步提出,外科医生应抓住靶向治疗后肿瘤缩小的机会,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随后,王教授详细解析了新辅助治疗方案在局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应用。尽管新辅助化疗在早期研究中显示出潜在效果,但由于甲状腺癌对化疗的不敏感性,其应用受到限制。然而,随着靶向药物的应用,新辅助治疗的可能性开始显现。此外,王教授还分享了研究团队在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当前新辅助治疗仍不完善,需要明确适应证并深入探索其机制和生物标志物。最后,王教授分析了今后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重要方向,包括制定诊断和分子检测的技术方案、建立多学科团队平台、构建评估可切除性的评分系统以及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等。
 
 
在本轮讨论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朱一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卓颖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李慧超教授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朱一鸣教授介绍了其在DTC新辅助治疗方面的经验,并指出新辅助治疗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肿瘤包绕颈总动脉不超过180°)的患者可能提供手术机会,而对于侵犯气管或食管的肿瘤,通常不会选择新辅助治疗。王卓颖教授询问了Brose教授对于存在远处的肿块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看法。Brose教授认为新辅助治疗的适用性取决于具体情况,并强调了客观评分系统在确定可手术性方面的重要性,她还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新辅助治疗可能不是为了让不可切除的肿瘤变得可切除,而是为了使手术更为简单和损伤更低。李小毅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但局部侵袭严重的肿瘤中的应用问题,并询问是否可以进行随机临床试验来确定其效果。Brose教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随机试验是可行的。李慧超教授认为对于局部晚期且难以切除的肿瘤,如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新辅助治疗可能是一个好选择,新辅助治疗经CT评估可切除后则会进行手术。
 
 
04
案例分享:结合案例看中国DTC诊疗思路
 
此环节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叙馥教授主持开启。北京协和医院孙迪医生分享了一例DTC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患者是一名50岁男性,最初因甲状腺结节接受超声检查,并进行右侧部分甲状腺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后复查时被重新分类为低分化甲状腺癌,并进行了左侧甲状腺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在定期随访期间,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肺部实质性结节。经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确认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并进行了RAI治疗,但效果不佳。RAI治疗后,患者病情快速复发,淋巴结转移和肺结节持续存在。考虑到患者具备多种可能导致疾病快速进展的特征,但在没有足够证据显示进展性疾病的情况下,决定暂不进行系统治疗,继续观察。在随访期间,患者的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和肺部病灶均呈现出增长趋势,确认疾病进展(PD)。由于患者无甲状腺癌相关的病理性突变,根据指南建议,开始使用仑伐替尼作为一线治疗。仑伐替尼治疗初期,患者Tg水平显著下降,达到部分缓解(PR)。然而,随后出现不良反应,剂量调整后,Tg和肿瘤大小略有增加,部分淋巴结在治疗下持续增大。多学科团队决定在当前仑伐替尼方案下处理肿大的淋巴结,并进行了外照射放疗。放疗后,患者的异质性Tg上升,肺部转移病灶处于PR状态,治疗后的颈部淋巴结不再显现。目前在进一步随访观察以确定治疗效果。
 
 
北京协和医院王湘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智勇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王任飞教授受邀参与本病例的讨论。王湘教授认为在患者Tg水平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增加仑伐替尼的剂量。并强调在中国,很多患者可以从该药中获益,应综合考量各种情况后应用较高剂量。李智勇教授则介绍了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VGFR TKI以及针对特定靶点的TKI药物,并指出联合治疗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需要积极关注不良反应的管理。王任飞教授从诊断与治疗的角度出发,强调了组织病理学、分子检测等手段在治疗决策中的重要性,并提到了FDG-PET在评估肿瘤负担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关于仑伐替尼的剂量,她认为可以从较低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增加。Brose教授则对仑伐替尼在外照射放疗期间是否停药的问题表示了关注,并强调了Tg水平的不稳定性,她认为在基于Tg做出治疗决策之前,应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如果有证据表明肿瘤有增长的迹象,尝试增加仑伐替尼剂量是合理的。
 
 
05
总结
 
本次国际交流会聚焦于DTC的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各位专家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在会议的最后,Brose教授分享了其对选择性激酶抑制剂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见解,并强调了在实践中对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的重要性。王卓颖教授总结了本次会议的重点内容,包括中国RAIR-DTC的TKI治疗概况、治疗策略优化、局部晚期DTC新辅助治疗探索以及真实病例分享。王教授同时表示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还涌现出许多有益的思考和想法。通过本次会议,我们对DTC的治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信这将对未来的临床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扫描二维码观看本次会议回放)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甲状腺癌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