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2016]Obinutuzumab联合化疗成为初治滤泡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新选择?

作者:  宋拯  张会来   日期:2016/12/11 0:16:52  浏览量:2745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2016年第58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的全体大会上,Robert Marcus教授报告了一项针对初治滤泡淋巴瘤的随机、对照的III期——GALLIUM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即以Obinutuzumab为基础的免疫诱导及维持治疗可延长初治滤泡淋巴瘤的无进展生存(PFS)。

  张会来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研究背景

 

  以美罗华(Rituximab;R)为基础的诱导及维持治疗为出现症状的进展期的初治滤泡淋巴瘤患者的标准治疗,目前患者的中位PFS已超过6年,中位总体生存(OS)可达12-15年。Obinutuzumab(GA101;G)为糖基化的II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美罗华相比,其直接的细胞诱导死亡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更强。既往的临床研究证实在接受过美罗华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仍然有效,且在对美罗华耐药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联合应用苯达莫司汀仍可以延长患者的PFS。GALLIUM(NCT01332968)为一项国际多中心、开放、随机、III期临床研究,旨在对比以Obinutuzumab或美罗华为基础的方案在初治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诱导及维持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该研究主要入组标准为:病理类型为滤泡淋巴瘤1-3A级及边缘带淋巴瘤,年龄18及18岁以上,分期III-IV期或II期有大包块(≥7cm),且需要治疗的初治患者。将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G(1000mg IV 第一周第1、8、15天,及第2-8周期(每三周为一周期)第1天或第2-6周期(每四周为一周期)第1天)联合化疗(CHOP, CVP,或苯达莫司汀)及R(375mg/m2  IV 第1-8周期(每三周为一周期)第1天或第1-6周期(每四周为一周期)第1天联合化疗(CHOP, CVP,或苯达莫司汀)诱导治疗组。经诱导治疗达到CR,PR的患者再进行为G维持治疗(1000mg IV 每2个月一次)及R维持治疗(375mg/m2IV 每2个月一次),治疗持续2年或出现PD。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PFS,次要终点为完全缓解率(CR),总有效率(ORR),总生存期(OS),无事件生存期(EFS),至下次抗淋巴瘤治疗的时间(TTNT)及安全性等。

 

  结果

 

  该研究中纳入的195例边缘带淋巴瘤患者将另外分析报告,纳入1202名滤泡淋巴瘤1-3A级患者,诱导治疗阶段共827例,433例,141例患者分别接受苯达莫司汀,CHOP方案,CVP方案化疗。G联合化疗诱导治疗组601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III-IV期比例为91.5%,具有FLIPI高风险比例为41.4%,大包块比例为42.5%,R联合化疗诱导治疗组601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8岁,III-IV期比例为91.3%,具有FLIPI高风险比例为42.1%,大包块比例为45.2.%。经过诱导治疗后研究者基于CT/MR图像评估近期疗效,ORR在G联合化疗组为88.5%,R联合化疗组为86.9%,CR率在两组分别为19.5%及23.8%,均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两组分别有37例,47例患者因PD,AE,死亡等原因无法进行维持治疗,其余患者共539例,527例进入G组及R组维持治疗阶段。经过中位34.5个月的随访期,尽管中位PFS未达到,但研究者推算出主要研究终点3年预估PFS在G联合化疗组为80.0%,较R联合化疗组(73.3%)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3年预估TTNF也将得到延长,分别为87.1%,81.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4),3年预估OS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4.0%和92.1%。在安全性方面,G联合化疗组3-5级AE发生率为74.6%,AE发生率为46.1%,高于R联合化疗组(分别为67.8%,39.9%),但两组致死性AE发生率相似,分别为4.0%,3.4%。同时两组在诱导治疗结束后的IgG下降水平也很相似。

 

  结论

 

  G联合化疗诱导治疗+维持治疗改善了初治的进展期滤泡淋巴瘤的PFS,同时较R联合化疗后进行维持治疗降低了34%的复发及进展风险,尽管在G联合治疗组非致死性AE发生率较高,但致死性AE发生率和R联合治疗组相似,且均多见于应用苯达莫司汀方案中。因此,建议Obinutuzumab联合化疗作为初治滤泡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张会来,肿瘤学博士,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和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衰老协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其它社会兼职: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996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肿瘤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肿瘤学博士学位,2008年受瑞士政府合作发展基金资助赴南瑞士肿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州Moffitt肿瘤中心接受国际临床试验项目(IVSP)培训。在《Blood》、《Oncotarget》、《Leukemia&Lymphoma》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抗癌重大专项、天津市科委、卫生局和医科大学科研项目等。先后获得第二十二届亚太抗癌大会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19年,专注于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研究。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初治滤泡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