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团队黄文雯医生报告IGCC2019获奖研究,基于蛋白组学研究的分子分型及分类器或将助力胃癌预后判断和用药指导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5/20 10:31:26  浏览量:2093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国际胃癌协会(International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IGCA)是国际上胃癌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组织之一,创立宗旨为搭建全球胃癌防治学术交流平台,推进胃癌预防、诊断、治疗等各领域研究工作,促进全球消除胃癌危害的进程。

黄文雯 齐长松 高静 沈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编者按:国际胃癌协会(International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IGCA)是国际上胃癌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组织之一,创立宗旨为搭建全球胃癌防治学术交流平台,推进胃癌预防、诊断、治疗等各领域研究工作,促进全球消除胃癌危害的进程。其年会国际胃癌大会(International Gastric Cancer Congress,IGCC)属于顶级学术会议,致力于通过研究、教育和交流来履行在全世界范围内预防和治愈胃癌的使命,在世界胃癌的诊疗中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5月8日~5月11日,第13届国际胃癌大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隆重召开。
 
本届大会以“Building Bridges”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及欧美等56个国家的1500多名学者前来参会,共设置了62个专场,内容涵盖了胃癌的预防、早诊、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各领域,也特别体现了对胃癌患者全程管理的关注,以及对不同医疗体制下胃癌的治疗及胃癌的社会经济负担的关注。
 
 
在本次大会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团队共5篇投稿获邀进行壁报展示,其中3篇获得大会最佳壁报,其中2人获得Award for Young Investigator;团队主要围绕PD-1抗体联合化疗或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进展期胃癌中恶性腹水来源外泌体的促腹膜转移作用及miRNA特征、基于石蜡样本蛋白组学研究的弥漫型胃癌分子分型及分类器建立、基于人源化胃癌移植瘤模型的靶向药物获得性耐药机制以及基于ctDNA全基因组测序的拷贝数不稳定性水平对药物疗效的预测和监测等方面做了精彩展示。下面与读者分享其中两项研究。
 

研究一:
 
进展期胃癌中恶性腹水来源外泌体的促腹膜转移作用及miRNA特征
 
 
研究第一作者齐长松医生在壁报前
 
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前列。中国是胃癌高发大国,与日韩早诊早治的特点不同,中国胃癌确诊时约70%患者处于局部进展期或晚期(进展期胃癌),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其中,腹膜播散转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其预后较差,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外泌体在癌症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该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患者恶性腹水来源外泌体对肿瘤的影响,并阐明其潜在机制。
 
该研究利用体外细胞系模型和体内小鼠腹膜转移模型(由胃癌患者腹水来源外泌体所构建),评估了胃癌患者恶性腹水来源外泌体对肿瘤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并鉴定了3例胃癌患者和3例非恶性疾病患者腹水外泌体的miRNA表达谱。体外模型显示胃癌患者恶性腹水来源外泌体通过上调上皮-间充质转化信号通路促进胃癌AGS细胞的侵袭;在小鼠腹膜转移模型中,胃癌患者恶性腹水来源外泌体处理组的中位生存期比对照组短(35.5天 vs. 67天,P=0.0005)。此外,通过对3例胃癌患者和3例非恶性疾病患者腹水外泌体进行高通量测序,共鉴定出232个差异miRNA。故胃癌患者恶性腹水来源外泌体在胃癌细胞系和小鼠胃癌腹腔转移模型中促进了上皮-间充质转化,所挖掘到的外泌体差异miRNA可作为抑制腹膜转移的靶点,为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二:
 
基于石蜡样本蛋白组学研究的弥漫型胃癌分子分型及分类器建立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s”获得者黄文雯医生代表沈琳教授团队报告研究结果
 
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的恶性肿瘤,其药物治疗临床研究频繁失败很大原因在于对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分类分型认识不足。近年来,分子分型及其关键信号通路的研究为指导患者预后和探索药物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代表性的胃癌分子分型有TCGA分子分型(将胃癌分为EBV、MSI、CIN和GS四型)和ACRG亚洲癌症研究组分子分型(将胃癌分为MSI、 MSS/TP53+、MSS/TP53-和MSS/EMT四型)。这些研究为胃癌的分子分型和临床研究指引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虽然胃癌在基因组和转录组层面的研究已经较多,但对蛋白质组层面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空白。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近十多年来由于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肿瘤研究中打开了新的格局,利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技术获得蛋白层面合理的分子分型并阐述不同亚型的特征,已成为新一代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重点,并向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向发展。消化肿瘤内科沈琳教授团队与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秦钧教授团队合作,聚焦胃癌Lauren分型中预后最差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弥漫型胃癌,基于患者的常规病理石蜡包埋切片获取了随访时间长、样本量大的弥漫型胃癌队列,通过质谱检测鉴定到八千多个蛋白,其中肿瘤上调蛋白主要集中在炎症相关、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免疫反应、RNA合成等通路,下调蛋白则主要集中在氧化磷酸化、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基于全蛋白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团队在蛋白质组层面将弥漫型胃癌分为蛋白表达特征不同的三组(RNA合成相关蛋白上调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上调组、EMT相关蛋白上调组),并在预后等临床特征上表现出显著差异(RNA合成相关蛋白上调组预后最好,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上调组次之,EMT相关蛋白上调组预后最差)。基于三组弥漫型胃癌不同的分子特征,团队开发了包含12个蛋白标志物组成的分类器预测模型。目前,该研究的分型及分类器正在更大的胃癌队列中开展进一步的确证。由此,该研究建立的蛋白分子分型和分类器为今后胃癌的预后判断和用药指导提供了帮助,为分子分型在临床实践的落地提供了可能。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IGCC 2019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