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大会执行主席专访:徐卫教授谈2021金陵淋巴肿瘤论坛亮点及淋巴瘤诊疗最新进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5/17 10:27:12  浏览量:791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浦口慢淋中心共同主办的“2021年金陵淋巴肿瘤论坛”将于2021年5月14日至16日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淋巴瘤领域顶级专家学者,立足当前中国淋巴瘤临床诊治实践,通过大会授课、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针对国际淋巴肿瘤临床和基础领域最新成果和进展展开深入探讨。肿瘤瞭望有幸借此契机采访到大会执行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为我们诠释今年金陵淋巴肿瘤论坛的主题和亮点,以及淋巴瘤诊疗最新发展现状。

《肿瘤瞭望》:2021年金陵淋巴肿瘤论坛如约而至,今年会议在内容设置上有何特点?将对哪些主要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徐卫教授:一年一度的金陵淋巴瘤论坛如约而至,今年金陵淋巴瘤会议与往年相比有其独到的特色。首先从会议举办形式来看,考虑到当前国内疫情取得了较好的控制,因此与去年线上举办的形式不同,今年会议恢复了全面线下举办的模式,从而帮助淋巴瘤领域的专家与学者进行更密切地互动和更深入地讨论。在会议的内容设置方面,本次会议邀请到国内淋巴瘤领域最顶级的专家学者,立足当前中国淋巴瘤临床诊治实践与研究热点问题展开探讨。除5月15日与16日上午的主会场学术盛宴外,本次大会还特别设置了包括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T/NK细胞淋巴瘤、淋巴瘤细胞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实验血液学、青苗、护理、流式细胞术以及单细胞等专场。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专家是淋巴瘤治疗与研究领域蓬勃有力的后备力量,作为金陵淋巴肿瘤论坛的特色专场,本次“青苗专场”邀请到十二位青年专家分享他们的研究课题和探索成果。此外,通过前沿的单细胞技术等有望帮助我们揭示淋巴瘤的具体发病机制,从而为后续的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因而本次大会同样安排了相应专场进行学术报告。


通过会议相关内容的设置与热点问题的探讨,我们希望对于部分疗效较好的淋巴瘤亚型能够突破其现有治疗瓶颈,进一步提高治愈率;而对于部分治疗难度较大的淋巴瘤亚型,我们希望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以及对其新型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研究数据的解读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思路,推动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


《肿瘤瞭望》:近年来淋巴瘤诊疗面临的挑战与热点问题有哪些?中国专家在全球淋巴瘤研究领域发出了哪些“中国声音”?


徐卫教授:近年来淋巴瘤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在其发病机制上。淋巴瘤亚型众多,每种亚型的淋巴瘤都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因此有必要充分了解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其分子本质,从而对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基于淋巴瘤不同分子机制的新型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药物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此外,在药物治疗方面,淋巴瘤近几年的热点主要是免疫治疗,如PD-1/PD-L1单抗,CAR-T/CAR-NK细胞疗法。值得一提的是,CAR-T细胞疗法包括自体CAR-T细胞治疗和异基因的CAR-T细胞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更多为自体CAR-T细胞治疗,由于自体CAR-T细胞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因此针对健康供者的异基因CAR-T细胞治疗探索也是未来的热点领域。


新型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手段的问世有望为当前复发难治的淋巴瘤患者带来治疗突破,而国内的抗淋巴瘤药物研究也在不断取得丰硕成果。靶向药物方面,中国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奥布替尼等在临床研究中表现出可观的疗效与安全性,目前均已在国内获批上市,未来将更多的造福国内广大淋巴瘤患者,这些“中国声音”令人振奋鼓舞。此外,国内CAR-T细胞领域的治疗研究也已经很早就展开,所研究的CAR-T细胞种类也较多。在ASH、EHA等国际血液肿瘤会议中,中国CAR-T研究报告的分布几乎与美国各占半壁江山,可以说当前中国在CAR-T细胞等领域的研究在全球处于名列前茅的位置。最后,在淋巴瘤的基础研究方面,国内专家也进行了非常深入地探索,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赵维莅教授团队、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慧强教授团队等在国际会议上了也发出了许多“中国声音”,为国内的淋巴瘤基础研究作出了非常多的贡献。


《肿瘤瞭望》:新型靶向药物及其联合方案、免疫疗法、ADC药物等应用于淋巴瘤大放异彩,目前淋巴瘤研究领域仍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进展?您如何看待新型治疗手段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前景?


徐卫教授:目前淋巴瘤领域的治疗新药层出不穷。新型靶向药物如BTK的抑制剂、PI3K抑制剂、BCL2抑制剂以及XPO1抑制剂;免疫治疗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疗法、免疫调节剂等都为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需要关注的是,ADC药物目前在淋巴瘤治疗领域中也显示出突出的治疗前景,ADC药物为单抗与化疗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单抗结构靶向病灶后,利用化疗小分子(导弹)对病灶进行“爆破”。基于其作用机制,ADC药物有望更加高效的发挥抗肿瘤作用,降低治疗毒副反应。目前靶向CD30的ADC药物维布妥昔单抗已经在国内获批上市,而靶向CD19的Loncastuximab tesirine以及靶向CD79b的Polatuzumab国内外正在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可能很快获批上市。在淋巴瘤的新型治疗手段中,除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外,ADC药物的治疗前景值得期待。


专家简介

徐卫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淋巴瘤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病医师分会副会长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委员
江苏省抗淋巴瘤联盟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南京市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和《BLOOD中文版》等杂志编委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血液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