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沈洲论坛︱恰同学“邵”年:中青年专家畅谈乳腺中心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9/3 11:25:42  浏览量:1428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第二届“沈洲论坛-乳腺癌高峰论坛”于8月23-24日在辽宁沈阳顺利举行。全国四百余名肿瘤学专家齐聚盛京,围绕乳腺癌精准医学、肿瘤整形与重建等前沿话题展开研讨。乳腺癌多学科诊治模式的发展趋势对乳腺中心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提出新的内涵要求。此次会议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国内乳腺外科领域执牛耳者邵志敏教授,以及中青年医生杰出代表余科达、宋传贵、王劲松、李俊杰教授等,师生一行五人共同探讨了乳腺中心的人才培养话题,分享了各自的成长经历。

(左起)余科达、宋传贵、邵志敏、王劲松、李俊杰教授
 
余科达教授: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乳腺中心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发展”,首先非常欢迎请到我们邵教授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给我们谈一谈乳腺癌多学科诊治的发展。
 
邵志敏教授:很高兴能够参加本届的沈洲论坛,并与各位非常有建树的中青年专家一起探讨这个话题。乳腺癌作为一个系统性疾病,其治愈并非单一治疗方式就能解决的。所以现在我们很提倡系统性或者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我们知道外科治疗可以解决5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问题,然后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增加患者获益。这也反应了除外科治疗以外,多学科诊治的重要性。我们也意识到,多学科诊治模式对乳腺癌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非常庆幸的是我能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以及靶向治疗等方面都有一些建树,能够在临床技术和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毫无疑问,我们既要注重乳腺专科的学科梯队建设,也要注重我们多学科治疗的理念发展。
 
余科达教授: 谢谢邵教授。那么请宋教授从医生个体的角度出发,就个人经历来谈一谈乳腺医生的成长。
宋传贵教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学习期间,我非常荣幸地成为邵教授的学生,这一段经历对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培养一个人的能力,需要在一个好的平台接受训练,得到一个好的导师教导。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们希望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各个中心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我们也知道,全国各个层面有很多这种同行探讨学术的平台,比如像余教授领导的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青年学组,在这些地方我们都可以接受很好的能力训练以及学术的提升。
 
我个人认为临床工作当中需要和其他辅助科室建立好的联系和互动,一方面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手术和综合治疗提供更多的一些信息,同时也能够很好地获得病人的来源。在病人当中建立良好的口碑,需要长期的、不忘初心的坚持耕耘,通过良好的医德和医术获得病人的信任。我认为勤奋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每个人的教育背景和个人天赋都不一样,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弥补不足或扩大优势。就比如我自己,其实并不是太聪明,但是我一直都在勤奋地学习和工作以获得能力的提升。
 
余科达教授:我们的李俊杰教授也是最近冉冉升起的一个新星,请你从自身发展、临床技能培训的角度出发,谈一谈乳腺医生专科培训的重要性。
 
李俊杰教授:我也是非常荣幸能够成为邵老师的学生,记得刚刚当上邵老师学生的时候,他就一直跟我们讲两个故事,一个是他以前在上海医学院的时候,上级医生就非常关注年轻医生的培养,日常或教学查房极其严格,所以他们这一代人有非常扎实的临床技能。第二是他的老师沈镇宙教授是如何手把手地进行手术教学,再到放手让学生操作。所以在这样潜移默化的传承中,当我们做学生的时候,邵老师也是这样传帮带,让我们把握每一个临床实践的机会。
 
在我们中心,每年有6000多例的乳腺癌手术病例,或许年轻医生只要埋头苦干,最后也会谙熟各类临床技术。但是有邵老师这样的前辈站在我们身后指导和监督,我们会把每一个手术病例都做成“精品”。在临床实践中,邵老师也会因材施教,根据我们每个学生的特点鼓励我们发挥特长,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进行钻研。我们年轻医生庆幸能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找到方向,也决心不辜负老师的培养,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争取能够打好基础,并学有所长。
余科达教授:
 
确实邵老师很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他非常注重挖掘并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比如此前他在看到王劲松教授科研做得不错时,就有意识地将他送到国外进行了系统的科研培训。所以请王教授从研究和学术交流出发,谈一谈对一个年轻医生而言,怎样做一个“临床医生科学家”?
 
王劲松教授:很高兴在这里跟我的恩师邵医生一起参加这个话题的讨论。做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是对我们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设计一些合理的临床实验,解决我们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临床思维和研究方法,把临床问题转化成科研问题。这也是我们培养一个临床科学家的重要策略。我非常感谢邵志敏教授在我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努力,使我在出国留学和整个临床实践期间的培养获益良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乳腺外科是我们中国乳腺外科领域的排头兵,在邵医生的带领下,我们的乳腺癌临床实验和科研基础工作都有非常出色的成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余科达教授:最后就请邵老师给镜头前的广大中青年医生提些建议和寄语。
 
邵志敏教授:对年轻医生而言,我们要注重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并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要高大上,都出什么CNS文章。我们希望每个人能发挥各自所长,前提是你要明确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兴趣点,你在哪些方面能够有所突破。年轻医生要会正确的自我评估,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以及导师的指导和培养也很重要。我们希望年轻的医生要与时俱进,通过自身学习,在不同时代需求下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正如刚才宋医生所说的,能力的提升,既有先天也有后天的影响,既有智商也有情商的作用。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后发的勤奋努力也一样能让我们抵达成功。谢谢大家。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