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BOC/BOA 2024丨袁光文教授点评BrUOG 354试验,分析卵巢癌治疗的真实世界治疗模式走向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7/8 17:28:54  浏览量:374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4 China会议于7月5日-7日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的妇科肿瘤专场摘选4项研究进行讨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光文教授解读了BrUOG 354试验(摘要号LBA5500)和SCORES试验(摘要号LBA5516)的两项研究。

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4 China会议于7月5日-7日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的妇科肿瘤专场摘选4项研究进行讨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光文教授解读了BrUOG 354试验(摘要号LBA5500)和SCORES试验(摘要号LBA5516)的两项研究。
 
BrUOG354试验共招募了44名患者(包括36名卵巢癌患者,6名子宫癌患者,2名其他肿瘤类型患者),在单药治疗组(n=14),患者每2周静脉注射240 mg纳武利尤单抗,在联合治疗组(n=30),患者每2周静脉注射240mg纳武利尤单抗,每6周静脉注射1mg/kg伊匹木单抗。2024 ASCO发布的结果表明与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相比,纳武利尤单抗与伊匹木单抗联合方案的有效率更高(客观缓解率[ORR]:33.3%vs 14.3%)、生存期更长(中位无进展生存[PFS]:5.6和2.2个月,中位总生存[OS]:24.7和17.3个月)。SCORES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与单药化疗相比,苏维西塔单抗+化疗在所有预设亚组中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的PFS改善。《肿瘤瞭望》在会议现场邀请袁光文教授进一步分享对于卵巢癌免疫治疗的思考。
 
01
II期BrUOG 354试验结果对临床治疗有何启示?

袁光文教授:BrUOG 354试验结果带来两点提示:第一,对于透明细胞癌这一类恶性程度高且对一般系统性治疗疗效很差的肿瘤,经过免疫治疗获得不错的初步疗效数据;第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药的联合可提高疗效,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药纳武利尤单抗,ORR为33.3%,也不是特别高,但比单药组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有效率还是有明显改善。
 
我们知道卵巢癌是一类免疫冷肿瘤,透明细胞癌以外的卵巢癌对于免疫治疗的疗效都非常差,不论是高级别浆液性癌、低级别浆液性癌还是黏液性卵巢癌。既往多项研究显示,免疫治疗用于透明细胞癌这类比较特殊的肿瘤的疗效是不错的,当然BrUOG 354试验中双药免疫治疗的33.3%有效率还是不够好,考虑到透明细胞癌相对比较罕见,BrUOG 354纳入的病例数也比较少,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类肿瘤的治疗效果,应考虑在未来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探索新的治疗模式(比如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等)。
 
最后,我也很期待BrUOG 354研究的次要研究终点数据和转化医学研究的结果。BrUOG 354设计了与疗效相关的一些分子标志物探索,只是在2024 ASCO没有披露。我们期待了解哪些标志物能够提示透明细胞癌患者对于免疫治疗的疗效。
 
02
关于卵巢癌免疫治疗,很多研究将免疫疗法与另一种药物相结合,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重作用机制带来的获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不良反应(AE)管理,保障用药安全性?

袁光文教授:随着免疫治疗的应用时间越来越长,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越来越得心应手。虽然免疫治疗会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毕竟发生比例比较低,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并及时处理这些AE,最终治疗结局都是非常好的。
 
再者,与免疫治疗联用的常规疗法,比如细胞毒类化疗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和PARP抑制剂等,其不良反应谱与免疫治疗不良反应谱没有太多重叠,联合用药在疗效上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在不良反应上没有特别严重的叠加,只是不同类的不良反应有增加。只要临床医生对免疫治疗和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进行恰当的观察和处理,就能安全实施免疫联合治疗模式。卵巢癌的免疫治疗通常不是单用免疫治疗,免疫联合治疗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03
目前卵巢癌面临的挑战有哪些,能否分享您所在团队开展的工作。

袁光文教授:卵巢癌诊疗领域有两个难点,一是早期发现,二是耐药之后的处理。现在开展的很多研究都集中在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包括研究新的免疫疗法、靶向疗法以及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ADC药物(靶点包括HER2、TROP2和Fra等),我们中心也在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中开展了多项关于ADC等新药的临床研究,包括联合用药的研究。正如上面提到的,卵巢癌的系统治疗一定不是单药,单独使用任何一类药物可能都不会取得很好的疗效,最终可能需要多种联合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我们中心也正在和基础研究所的教授一起合作,进行个体化疗法的探索,以期进一步细分患者人群,通过分子标志物表达状态为个体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模式,我认为这也是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的真实世界治疗模式走向。
 
袁光文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妇科肿瘤专委会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宫颈癌质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宫颈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感染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委员
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妇科协会理事
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内镜临床诊疗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秘书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常委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妇科肿瘤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妇产科分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委会青年委员
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青年委员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聂会珍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卵巢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