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凛教授团队携多项研究结果亮相 ASCO GI 2018,国际舞台再次奏响中国之声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3/5 11:38:17  浏览量:2840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当地时间1月18~20日,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研讨会(ASCO GI 2018)于美国旧金山召开。今年中国学者也有多项研究被大会收录,北京301医院的陈凛教授团队今年有三项研究结果亮相ASCO GI(摘要25、162和 TPS203),可谓成果丰硕。《肿瘤瞭望》特邀陈教授就这三项研究的结果做独家点评,敬请关注!

ASCO GI 2018 
 
摘要25:一项关于“液体活检”对胃癌的预后提示作用的大型系统评价结果
 
Association of liquid biopsy and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prognosis: Comprehensive synopsis and a meta-analysis.(Abstract 25)
 
胃癌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肿瘤类型,目前胃癌诊疗过程中尚缺乏特异性生物标记物,预后预测也缺乏可靠的分子生物学依据。本团队针对目前这一诊疗难点,发现了“液体活检”技术不仅在检测胃癌的诊断中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其在胃癌的预后包括了复发转移和无病生存方面都有较强的提示作用。
 
“液体活检”技术主要通过收集患者的外周血,依托高通量测序,实时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存在的来自肿瘤的细胞和小分子核酸等(图1)。目前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的临床诊疗中应用较为广泛。
 
图1:循环肿瘤细胞/核酸释放入血示意图
 
本研究团队通过对现有证据的综合,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偏倚,进行了一项大型系统评价,累积纳入分析了3814名不同临床分期的胃癌患者,结果发现不论是早期还是晚期胃癌,在手术前或手术后检测出循环肿瘤细胞或者循环肿瘤核酸,对患者都有较强的预后不良的提示作用。本研究以最高证据级别,首次肯定了“液体活检”对胃癌的预后提示作用,验证了Cellsearch,细胞角蛋白等作为检测靶点更为可靠(图2);同时发现循环肿瘤核酸需要根据其生物学作用来判断其是作为预后不良还是较好的靶点。
 
本团队将在本系统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液体活检在判断不同分子分型的胃癌中的独特作用,并发掘出更加可靠的检测靶点,为胃癌的“精准治疗”继续助力。
 
图2.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与胃癌预后森林图
 
ASCO GI 2018 
 
摘要:TPS203阿帕替尼联合SOX方案用于不可切除胃癌的转化治疗Ⅱ期临床试验
 
Phase II trial of conversion surgery after apatinib in combination with S-1/oxaliplatin (SOX) for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gastric cancer (Ahead-BG301 trial).(Abstract TPS203)
 
2016年发表于Lancet Oncology的REGATTA试验开始于2008年,当时治疗策略还限于术后辅助化疗,从实验设计我们也可以看出,手术组病人是先胃切除手术后化疗,术后身体状态较差,影响了后续化疗的依从性。相反,在单纯化疗组病人中,5例病人化疗后因不可治愈因素消失接受了治愈性手术治疗,且截至最后随访时间,仅有1人去世。以上结果提示我们,最优胃切除手术时机可能在于化疗缓解后,即病人先化疗再手术,化疗后取得良好反应率后手术切除也是ESMO指南所推荐的治疗方式。另外,化疗后的转化治疗也可使病人生存获益。笔者中心因此开展了阿帕替尼联合SOX方案用于不可切除胃癌的转化治疗Ⅱ期临床试验(NCT03007446),主要探究靶向联合化疗方案后手术的切除率,期望找到转化治疗中合适化疗方案。
 
ASCO GI 2018 
 
摘要162:3D高清腹腔镜胃癌切除术与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多角度评价
 
Surgical outcomes and learning curve analysis of robotic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in a comparison with 3D laparoscopic gastrectomy.(Abstract 162)
 
目前尚无有关3D高清腹腔镜和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效益以及医生接受程度的评价。因此,我们用双向队列研究的方法对301医院接受3D高清腹腔镜及机器人胃癌切除术的患者短期疗效、住院花费及外科医生学习曲线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011年至2017年间,共入组517例,408例接受机器人胃癌切除术,109例接受3D高清腹腔镜胃癌切除术。
 
除吸烟史外其他基线因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出院30天内无再入院及术后死亡发生。分析发现机器人胃癌切除术较3D高清腹腔镜胃癌切除术总体手术时间短(208min vs 228min, P=0.004),术后住院时间短(3天 vs 4天,P=0.025),但术后引流管(12天 vs 9天,P=0.001)和胃管(6天 vs 4天,P=0.001)需更久时间拔出,术后并发症也更多(21.3% vs 9.2%,P=0.003)。为使两种微创术式更具可比性,我们进一步将术者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单一化,对陈凛主任团队治疗的患者(机器人胃癌切除术73例 vs 3D腹腔镜胃癌切除术71例)进行分析,3D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较机器人组高(33 vs 27,P=0.038),且术后拔出胃管时间更短(3天 vs 5天,P<0.001).
 
CUSUM 学习曲线显示外科医生需至少做机器人胃癌切除术21台才可进入稳定状态,而3D高清腹腔镜需要19台。且机器人胃癌切除术的住院费用较3D高清腹腔镜的明显高。
 
专家简介
 
 
陈凛
 
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主任,全军普外科研究所所长,从事胃肠道肿瘤临床与基础相关诊治工作三十余年。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医学装备分会副会长,北京市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陈凛教授在国内外率先开展胃癌微创治疗,包括传统腹腔镜、机器人、3D腹腔镜和免气腹腔镜等技术,其研究成果相继在国际胃癌大会(IGCC)和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学会报道(SAGES),获2017国际胃癌大会最优口头发言奖(Best oral award);牵头成立了全军首个胃癌MDT治疗多学科团队,牵头制定中国首部《消化道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疗模式专家共识》;开展胃癌肝转移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首创胃癌肝转移GTC综合治疗方式,获首都发展卫生基金专项滚动支持;开展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老年人群的研究,参与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共识与路径指南制定;先后主持国家“十三五”精准医学专项课题、国家卫生行业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累计研究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40余分,主编主译著作11部,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10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和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10余项。

版面编辑:朱亚男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ASCO GI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