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施维雅胰举胰动丨世界癌症日:打败“癌王”,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3/15 12:48:11  浏览量:764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1年2月4日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发起的第22个世界癌症日,在“关爱患者,共同抗癌(I am and I will)”的活动主题下,“施维雅胰举胰动”栏目邀请胰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成锋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邵成浩教授,一起走进“癌中之王”的世界,带您认识胰腺癌的防治现状和研究进展。



“癌王”话不多,杀伤力却很大


胰腺癌可谓“众癌之王”,也素有“沉默杀手”之称,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可以总结为“三高四低”——高发病率、高复发转移率、高死亡率、低早期诊断率、低切除率、低药物有效率和低生存率。关于胰腺癌早期诊治的问题,王成锋教授和邵成浩教授分享如下。

 

图1. 2020年中国常见死亡癌症类型、人数及占比[1]


王成锋教授: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预防困难;辅助检测手段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低,早诊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但困难再大,作为医生的我们也要迎难而上。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欧美国家已对具有遗传背景和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筛查。我们当前正在倡导对中国人群的早筛,但基于中国国情、地域因素和医疗水平的差异,完全效仿欧美国家实施尚有困难,因此我们采取了逐层递进的形式来进行初筛。但这一行动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更多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医学界的认可以及社会各界的配合。早诊早治是改善胰腺癌整体预后的重要因素,相信通过我们大家共同的不懈努力,将进一步延长中国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


邵成浩教授:胰腺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主要原因与其解剖位置密切相关。胰腺是腹膜后脏器,位置很深、比较隐蔽。胰腺癌的早期临床症状,如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常与胃炎等消化道常见良性疾病相混淆,从而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延误。胰腺癌的生物学特点为侵袭性高,易早期出现淋巴结转移;其嗜神经特性导致胰腺癌易沿血管周围神经网络向远处播散。以上胰腺癌的解剖学和生物学特点,导致即使是较小的胰腺肿瘤,也易早期出现远处转移。因此,定期体检及对消化道不适的重视,能够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胰腺癌。


 

胰腺癌难搞,创新治疗也不少



纵观胰腺癌的治疗历史,胰腺癌的治疗进展缓慢,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9%[2]。近年来,医学界将胰腺癌细分以及提出转化治疗等众多新理念,并在多学科诊治模式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综合诊治决策,这些创新治疗和理念又将如何影响胰腺癌患者?两位专家从外科学角度分享了胰腺癌治疗的新进展。


 


图2. 胰腺癌的治疗进展


王成锋教授:胰腺癌的治疗进展较其他肿瘤相比发展较慢,有如下三个因素:一是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特殊;二是胰腺脏器解剖和生理复杂,手术难度高;三是胰腺癌基础研究进展缓慢,并且基础和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时间长、费用高,短期内难以见效。经过近70年的发展,胰腺癌外科手术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胰腺癌的整体手术疗效并未显著提高。由于单一学科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效果均不理想,我们当前对胰腺癌倡导规范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期望通过不同治疗手段的优化组合,达到“1+1>2”的效果。


胰腺癌MDT在全国不同医院的形式和效果参差不齐,因此在去年由国内最顶尖的63位胰腺癌专家,对《中国胰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专家共识》进行了修订[3],推动胰腺癌MDT规范化开展,最终提高疗效。


邵成浩教授:胰腺癌外科治疗近十余年来的热点是微创技术在胰腺癌领域的应用。近年来通过腹腔镜下和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技术,在完成复杂手术的同时,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对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也降到最低。虽然胰腺癌微创治疗与传统开放术式相比,在远期肿瘤的生存获益尚在研究之中,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胰腺癌微创手术不但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能获得出色的肿瘤学根治性效果。


 

全方位的关爱、照护和康复

 


 

针对晚期胰腺癌,除了一线、二线等不同线序治疗以外,国内外指南介绍了最佳支持治疗的建议,包括疼痛管理、营养支持治疗、以及肿瘤相关性血栓和各种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对于早期可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而言,他们可能需要闯过一次大手术的“生死关” 。近年来,在微创外科基础上,外科术后加速康复(ERAS)的理念也被引入临床。那么,应该如何协助胰腺癌术后康复、减少相关并发症?两位专家分享如下。


 

王成锋教授:ERAS理念即外科术后加速康复,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领域。但胰腺癌有其特殊性,手术的复杂性导致胰腺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普外科所有术式中最高。胰腺癌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胰漏、感染、出血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国内外二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胰腺癌术后并发症未出现明显下降,但术后整体死亡率出现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说明胰腺相关手术并发症不可避免,是由脏器特点和手术特性决定。从医生角度而言,希望胰腺癌术后并发症降到最低;而作为胰腺癌患者和家属,在术前需要权衡能否承受手术相关并发症。当出现并发症时,医生和患者及家属共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是胰腺外科医生处理并发症并获得良好治疗结局的前提。


邵成浩教授:胰腺癌手术风险高、创伤大,围手术期管理非常复杂。ERAS从根本上是一整套更加系统、更加精准的围手术期处理综合措施,包括充分镇痛,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胃管、尿管等管道,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更有利于病人的快速康复。当前ERAS在胰腺外科手术中刚刚起步,一方面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术后恢复效果,另一发面需要更多的科研数据来支持ERAS的应用。


 

关于胰腺癌,我们还想说……

 


 

既然胰腺癌是“最恶的肿瘤”,又是难以早期发现的“沉默杀手”,我们又应该如何预防胰腺癌?对未来的胰腺癌研究又有哪些期望?在世界癌症日这一天,王成锋教授、邵成浩教授还有更多话要对大家说。


 

王成锋教授:胰腺癌的预防虽然较为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遵循客观科学规律来尽可能减少肿瘤的发生,比如保持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提高体检意识,因为早期胰腺癌可切除率近100%,5年生存率也近100%,效果良好,且医疗经济负担更低;尤其是对于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胰腺癌筛查。当诊断为胰腺癌时,需要放松心态、正确面对,避免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随诊及复查。只有医生与患者团结一心,才能进一步改善病情和提高疗效。


邵成浩教授:在世界癌症日到来之际,我想对胰腺外科同道、胰腺癌患者和家属说,尽管胰腺癌是“癌中之王”,但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整体治疗策略的改变、新辅助化疗和转化治疗的应用、以及ERAS近年的普及,我们已经在治疗胰腺癌的道路上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步和进展。期望在不久的远方和前方,让我们共同努力战胜胰腺癌!


 

专家简历

王成锋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胰腺肿瘤中心主任,国家分子肿瘤学重点实验室PI,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术中放疗协会理事《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ISIORT)》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胰腺癌术中放疗学组组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学组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胰腺癌学会委员


专家简历

邵成浩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胰胆外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CSNET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机器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华胰腺病杂志》 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21篇,曾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先后入选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卫计委“新百人”学科带头人人才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qa/

[2]Zeng H, Chen W, Zheng R, et al. Lancet Glob Health. 2018;6(5):e555-e567.

[3]中国胰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0,42(7):531-536.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施维雅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