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 2022丨牛李敏教授:从对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相关腹泻的处理看临床研究的管理(来自两项随机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11/10 14:00:53  浏览量:658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腹泻是抗HER2-TKI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编者按:腹泻是抗HER2-TKI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在2022年CSCO年会HER2阳性乳腺癌专场论文交流环节,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牛李敏教授带来了“Effects of timely antidiarrhe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receiving pyrotinib plus capecitabine:a pooled analysis of two 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ies”的报告,就从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相关腹泻的处理,看临床研究的管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肿瘤瞭望特邀请牛李敏教授对该讲课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研究背景
 
与其他抗HER2-TKI药物类似,腹泻仍是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最常见的不良事件。PHENIX、PHOEBE研究中≥3级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30.8%和30.6%,而PHILA研究中≥3级腹泻高达46.5%。严重腹泻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虽然一级预防可降低≥3级腹泻的发生,但同样也会给患者带来便秘的痛苦。而目前,吡咯替尼相关的腹泻治疗尚无标准推荐。因此,对吡咯替尼相关的腹泻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研究方法
 
PHENIX、PHOEBE两项Ⅲ期临床研究除对脑转移的纳入标准不一致外,其他入排标准基本一致。我们合并分析了我们中心PHENIX、PHOEBE研究入组的患者,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组40例,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组22例。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接受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的40例患者,13例患者为首次腹泻时及时采用了止泻药物,24例患者首次腹泻时未及时采取止泻处理,3例患者未发生腹泻。
 
及时止泻组定义为:在治疗前为患者开具止泻药物(洛哌丁胺、蒙脱石),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建设其不良反应的心理预期,告知患者发生腹泻的可能性及腹泻的处理措施,并能在首次发生腹泻时及时给予止泻药物治疗。非及时止泻组定义为:首次腹泻时未及时给予止泻药物治疗。
 
止泻治疗策略:首次出现腹泻→洛哌丁胺4mg→每次大便不成形→服用洛哌丁胺2mg→16mg仍然不能控制→再加用蒙脱石散(每天3次,每次3g),并与医生沟通下一步是否需要剂量调整。我们建议患者后续预防性服用洛哌丁胺或蒙脱石散(与吡咯替尼和/或卡培他滨间隔至少2小时)以预防腹泻的发生,同时平衡腹泻和便秘。
 
研究结果
 
所有级别的腹泻发生率为92.5%(37/40),3级腹泻占17.5%(7/40),无4级或5级腹泻发生。≥3级腹泻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天(最长6天),中位累积持续时间为2天(95%CI:1~4天)。在第一周期,所有级别的腹泻发生率为92.5%,3级腹泻为5%(明显低于PHENIX研究中的25%及PHOEBE研究中的20%),7周期内各个周期的腹泻发生率2.5%~7.9%。
 
及时止泻组和非及时止泻组患者发生3级腹泻的比例分别为0%和29.2%(7/24,P=0.038)。
 
在及时止泻组和非及时止泻组中,各有1例患者因腹泻导致卡培他滨剂量减少,两组均没有因腹泻导致吡咯替尼的剂量减少。由此可见,我们的及时止泻策略减少了3/4级腹泻的发生率,缩短了腹泻持续时间。
 
疗效方面,与既往研究一致,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较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的中位PFS(12.6 vs.5.8月,P=0.001)、ORR(80.0%vs.36.3%,P=0.001)明显提高,ORR数值上略高于PHENIX研究中的68.7%、PHOEBE研究的67%,这或许归功于腹泻的全程管理。由于样本量不足,无法对及时止泻组和非及时止泻组之间的疗效进行对比。
 
研究结论
 
患者是我们制定治疗决策的实施者,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治疗前,对患者做好教育工作,建设不良反应的心理预期,让患者充分掌握不良反应的处理,指导患者知晓长期治疗的获益,以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延长治疗周期,这种策略很好地运用了全程管理的理念,当然也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此策略的优势。
 
 
牛李敏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
 
主要从事乳腺内科的综合治疗和临床研究
 
多项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分中心研究者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腹泻

分享到: 更多